贺渊盯着于清看了好久,才有些烦躁地说道:“哭哭哭,就知道哭,闭嘴!天一亮,我就让娘选个好日子,赶紧过来睡觉。”
哭声瞬间停了,于清慢慢抬起头,小脑袋不停地点着,带着哭腔小声说:“嗯~”
一团黑影在床上慢慢移动,他先是给贺渊盖上被子,然后掀开一角钻进贺渊身边,像寻求安慰的小孩子,双手紧紧抱住贺渊,脸靠在贺渊的肩膀上。
于清在他肩膀上蹭了蹭,人才安静下来,两人也进入了梦乡。
清晨,贺渊就起来了,轻轻推开铺门,站在门口伸了个懒腰,接着,关上门,迈着轻快的步子,去包子铺买了两笼热气腾腾的小包子,付了十四文钱。
提着油纸包回到铺子里,爹娘已经到了,贺父正在做衣柜,贺母在帮忙。
于清往火炉里加了根木柴,炉子上小锅里的米粥正冒着泡。
于清虽然眼眶红红的,眼底也有黑眼圈,但整个人精神很好,一边哼着贺渊没听过的小调,一边熟练地干活。
吃饭的时候,于清满是期待,不停地给贺渊使眼色,贺渊明白他的意思,却还是不紧不慢地吃完早饭。
他夹起一个素菜包子,胡萝卜白菜馅放了不少猪油,吃起来挺香,贺渊边吃边说:“娘,你挑个好日子吧,我准备成亲了。”
贺渊怕某人等不及,又补充道:“对了,挑个最近的好日子。”
贺母先是一愣,接着满脸欢喜,拍手叫好:“对呀,早该办喜事了,老头子,咱们明年就能抱上大孙子啦。”
贺父也很高兴,吃完饭就和贺母一起翻黄历,看到一家人都开开心心的,贺渊也不在乎昨晚的事了,心里很满足。
贺母盯着黄历看了好久才说:“这个月二十一号不错,还有十多天,来得及准备,明天和我去外祖家玩几日,把喜事告诉老头子,让他也高兴高兴。”
外祖在贺渊病好之后,曾经来看过,现在过了好几个月,确实该去外祖家看看。贺渊爽快地答应:“好,不过明儿会不会太急了。”
“外祖家啥都不缺,带上换洗衣服就行,到镇里坐马车去。”
午后。
于清一向节省,他已经是贺渊的人了,也不讲究什么习俗,不用那些纳彩、问名、纳证之类的礼节,只要把喜宴的酒菜准备好,农家就会说这是好酒席。
要是把钱花在别的地方,酒席上却小气,到时候会被人说的,还没到日子,酒肉也不用急着买。
贺渊想到于清总是穿旧衣服,不顾于清的阻拦,拉着他去了成衣铺,仔细挑了一件柳绿色的衣服,现在两人手里不宽裕,办酒席要准备二两银子。
钱得省着花,贺渊只给于清买了一件新衣服,等成亲那天穿。
路过蜜饯铺,买了两包杏仁干,又去糕点铺买了两包糕点,都是贵的玩意,一共花了六百零七文钱,主要是那件衣服就花了五百文,不过贺渊就是喜欢。
………………
次日,
贺渊坐在拥挤的马车上,经过一天的颠簸,终于到了桃坪镇,路很远,翻了好几座山。
走官道虽然绕了点,但比两条腿爬山快,贺渊从牛车上下来,手里提着不少东西,出镇门的时候,又买了很多吃的。
贺渊站在路上伸了伸胳膊,他手长脚长的在拥挤的马车上挤了一路,早就酸麻得不行了。
贺母给了车钱,带着贺渊往镇里走,桃坪镇没有松安镇大,城墙也没有松安镇的结实高大,只有矮矮的土墙。
贺母回到家乡,眼里满是高兴,声音也很兴奋:“阿渊,你看那大槐树那边,娘小时候经常在那玩,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那家小面铺,我小时候就开着,明儿带你去尝尝。”
贺母当初嫁给贺父,外祖坚决反对,甚至说要断绝关系,可贺母当时被贺父的英俊外表迷住了,贺父还是个小伙子的时候,来松坪镇做工,两人在镇上见过好几次。
贺母非要嫁给贺父,外祖没办法,只好同意了,好在贺母虽然早年在贺家受了不少气,但贺父对她一心一意,什么都依着她,日子过得还不错。
“嘿,这不是林三姑吗?”
贺渊听到声音看过去,看到一个小伙子从巷子里跑过来。
贺母连忙笑着说:“二小子在这干啥呢,你娘呢?”
“林三姑,我娘在小溪边洗衣服,我去打点酱油。”
“那行,我有空去你家坐坐。”又对贺渊说:“阿渊,我堂妹的儿子,比你小两岁,你叫弟弟就行。”
贺渊还没说话,小伙子就已经喊了:“渊哥好,有空和三姑一起来家里吃饭。”
“行,有空肯定和娘一起去。”
寒暄了几句,贺母带着他穿过一个巷子,到了林氏木匠铺。
店面很大,比他家大多了,店里摆的木制品各种各样,用的木材也不一样,前面还摆着一套紫檀木罗汉床。
不一会儿,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从店里走出来,看到门口站着的两人,愣了一下,然后眉毛一扬。
他大步跨过门槛,激动地说:“妹子,怎么回来了,哟,这是渊小子吧,长这么高了。”
然后激动地拍了拍贺渊的肩膀:“好小子,好小子,几个月前听爹说你好了,现在看来老爷子没吹牛。”
贺渊心里明白了,这肯定是舅舅,只是不知道是大舅还是二舅,贺渊恭敬地回答:“舅舅好。”
贺母在旁边马上说:“阿渊,这是你大舅。”
贺渊点点头,提着吃的和贺母走进店铺里,贺渊说道:“买了点吃的,不值几个钱,舅舅别嫌弃。”
大舅开玩笑说:“哎呀,人来了就行,还买什么东西,浪费钱,下次来可不许买了,不然不让进门。”
贺渊笑笑不说话,心里有自己的想法,去亲戚家哪能空着手,更何况还是亲舅舅家。
贺母问:“大哥,怎么就你一人看着?”
“哦,老爷子和老二去送货了,我在这儿等他们回来,收拾东西回家,看我都忘了,你们先坐会儿,我马上回来。”
说完,大舅急匆匆地跑出去,贺渊看着他远去的背影。
贺母喝了口水:“你大舅就这样,做什么事都急急忙忙的,肯定是跑回去跟你大舅母说,买些好菜好肉,今晚做顿好的招待咱们。”
贺渊刚想收回视线,就看到另一条街上,外祖和二舅正推着板车往店里来,贺渊马上站起来,快步走过去。
外祖年纪大了,眼神不好,等贺渊走近了,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惊喜,外祖一高兴就松了劲,压力都到了二舅那,好在板车不重。
外祖有点不确定地问:“是渊小子吗?”
贺渊赶紧回答,然后想帮二舅推板车,被二舅拒绝了:“不用,不用,这板车上没什么东西,很轻的,我一个人推还快些。”
外祖也拉着他说:“哎呀,你别管他,快跟外祖说说,怎么来了,要待几天,这天气好,多待几日吧。”
贺渊一一回答,说到要成亲,外祖更高兴了,但是听到只打算住两三日就走,脸上有点不高兴。
“这么快就走,路费都花了不少,离成亲还有十多天呢,玩个五六日再回去也来得及。”
贺渊轻声说:“外祖跟我一起回去吧,反正早晚都要去,去我家住几天。”
外祖面露难色,犹豫了一会儿:“算了,家里事多,我又不爱出远门。”
二舅把板车放到店铺后院,锁上木门,带着大家回到在平巷买的房子,正好碰到要去店铺的大舅。
简单的老房子不大,但是住了不少人,三间房,两间卧室,一间堂屋,屋子外面搭了个茅草棚,棚子不大,下面就是灶台和木柴。
至于粮食这些贵重东西,都放在堂屋,每次做饭的时候拿出来,吃完饭再放回去。
老房子一家人住不下,大舅母要准备几个人的饭,两个表哥在镇上做工,不会回村里住。
听说二舅母带着两个表嫂和几个孩子住在村里,外祖年纪大了,店铺交给两个舅舅打理,平时也在村里。
贺母嫁得远,一年回不来几次,每次回来都带东西,所以两个舅母和贺母关系很好。
大舅母已经很快地炒好了几个菜,放在小院的木桌上,看到贺母和贺渊,大舅母很热情。
“哎呦,稀客呀,赶紧坐,我把这道菜炒好就能吃饭了。”
贺母走上前:“别炒了,桌子上的菜够吃了,咱们几个人够了。”
贺渊也看到桌子上有青菜鸡蛋汤,莴笋炒肉,烧茄子,拌黄瓜,转头看到大舅母还在炒白菜。
大舅母把蒜香白菜盛到盘子里,说:“差不多了,刚知道你们来,去集市买菜来不及了。”
大舅母放下盘子,擦了擦手:“明天赶集,我去买菜,下午回村里,杀只鸡,炖个鸡汤,让渊小子也尝尝舅母的手艺。”
贺渊赶紧拒绝:“大舅母,鸡就算了,我看舅母炒的菜,都香得很,手艺肯定好。”
“嘿,没事,好久没喝鸡汤了,上次还是过年的时候,明天咱们回村聚聚。”
外祖也说:“是呀,渊小子别客气,就杀只鸡,咱们一家人好好吃一顿,下次来又不知道什么时候。”
这时,大舅好像想起什么:“老二,你去把那两个小子叫回来,饭都好了,怎么还没回来。”
二舅舅答应着去了,过了好一会儿,才带着两个和贺山差不多大的汉子回来。
其中稍微胖一点的汉子,直接走到贺渊面前,憨厚地笑着:“表弟是吧,我小时候见过你几次。”
高一点的汉子说:“二虎,别叙旧了,吃饭吧,表弟等我们好久了,来来来,表弟和我坐一起。”
贺渊和林大龙坐在一条长凳上,大龙哥特别热情,一直给他夹菜,碗都堆满了。
林大龙不满地说:“娘,这桌子上都是素菜,怎么不多弄点荤菜,让人吃个痛快。”
大舅母不高兴地说:“吃饭还堵不住你的嘴,话这么多,明天别吃饭了,看看这天气,买肉也来不及了。”
林大龙皱着眉,给贺渊夹了一筷子炒肉,贺渊端着碗躲开:“大龙哥,够了,够了,吃撑了晚上睡不好。”
林大虎把肉夹给贺母:“姑,多吃点,别客气,多夹菜。”
晚上,二舅抱着被褥在堂屋打地铺,卧室小,一张床只能睡两个人,来人就得打地铺。
好在二舅母经常带孩子来镇上,所以被褥够,大舅母和贺母睡一间房,外祖年纪大了和大舅睡另一间卧室。
所以他们四个人在堂屋打地铺,初夏,温度不冷不热,打地铺和睡床没什么区别。
四个人脚对着门,头对着窗户,躺下还挺舒服,就是耳边的呼噜声,一声比一声大。
贺渊早上是被吵醒的,天刚亮大舅母就拿着东西去做饭。
大舅母看到把贺渊吵醒了,不好意思地小声说:“拿个油罐,赶紧睡,天还早,一会儿叫你起来吃饭,再睡会儿。”
贺渊迷糊地点点头,半睁着眼睛,看到旁边几个人还睡得很香,一点也没被屋里的声音吵醒,估计是习惯了。
不过贺渊睡眠很好,没一会儿又睡着了,直到贺母拍他的脸叫他起床吃饭,才发现地铺上就他一个人了。
贺渊马上从被褥里钻出来,和二虎哥把地上的被褥叠好,放在卧室的木床下。
吃完早饭,大家都忙起来,只有外祖和大舅母带着他们去集市买了些肉,又买了些炖汤的调料。
中午外祖带着一家人去老铺子吃羊肉面,铺子是两个老人开的,上面速度不快,等了好久才轮到他们。
贺渊拿起筷子吃了一口面,味道一般,但是面条劲道分量足,成年男人吃一碗就饱了。
然后,贺母带贺渊去她表妹家坐了坐,在桃坪镇买了两匹布,拿回去给小孩子做衣服。
今儿回村里,表哥们也早早下班了,申时左右,大舅驾着牛车在土路上走。
林家村离镇子远,在山上,村里人穷,走了平坦的路,又走坑坑洼洼的山路,牛车上的人晃来晃去。
走了一会儿,贺母指着一个村子说:“阿渊,你看,那就是林家村。”
贺渊顺着贺母指的方向看过去,一个小村子出现在眼前,大概六七十户人家,泥土房、茅草房多,也有几间青瓦房。
牛车慢慢停在一户在林家村比较气派的院子外面,至少这是一座有瓦片屋顶和青砖围墙的房子。